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邹远东的性格特点。“如果只想着个人淘金,我可能早已是千万富翁了。”在邹远东的心目中,“酶法多肽”的专利首先属于中国。
■新闻缘起
人类研究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至今至少有四项研究成果摘取了诺贝尔奖。但“模拟人体合成肽模式进行体外合成肽”、“生物催化蛋白质降解技术”至今尚未涉及。五十六岁的邹远东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努力填补了这项空白,他自主创新的“酶法多肽”至今成为世界多肽产业的“大热门”。他创立的“酶法多肽”在分子量分布、氨基酸组成、“无苦味”、绿色属性、检测技术方法等方面刷新了世界纪录,为我国在这一领域争得了二十个世界第一。
日前,将“邹远东”三个字输入Google搜索网,就会跳出四千七百三十条信息;输入“百度”,就会跳出二万六千三百条信息。进一步搜索就不难发现《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学中国人》、《当代经济》、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军网、央视国际、凤凰网、TOM、中科院、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等两千多家媒体及互联网都先后报道或转载过多肽科学家邹远东与他自主创新的“酶法多肽”相关信息。
人们平常食用的食物蛋白质,无论是优质食物蛋白质或是高蛋白,都是蛋白质大分子,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必须经过人体的促酶胃蛋白酶、胰酶、消化酶及人体消化系统的酸碱物质进行降解成小肽与氨基酸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我们将人体这一降解蛋白质合成肽模式搬到体外进行。研究员、教授、高级工程师、一级高级营养技师邹远东对他模拟人体合成肽模式进行体外合成肽、自主创新的“酶法多肽”如是解释。
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994年,邹远东毅然离开了当时人们向往的南方沿海城市深圳,抛弃了高工资、高收入、舒适优雅的生活环境,带着100万元人民币借款来到荆楚大地创业,组建了武汉九生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作为“九省通衢”的湖北,摆放着我国大工业之最之全,小小的九生堂怎样在这里立足呢?
邹远东对公司同仁说:“要想在这里立足,并站稳脚跟,必须寻找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竞争力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高新技术产品。要获得它,必须有超前的战略眼光,才有可能抢占制高点。我们不能跟在别人的后面,别人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不能照抄、模仿别人的技术与产品,必须走自己的路,自主创新,自立自强。我们到湖北来创业要么不干,要干就应干出领先世界的先进水平技术与产品,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邹远东的目光盯上了国际上的“朝阳产业”———生物工程技术产业。在世界生物制品中,美国、日本、欧洲三大市场的份额超过80%,从生物技术产业看,欧美占全球生物技术份额93%,仅美国就占70%以上,而亚太地区的份额仅占3%。我国是发展中大国,与发达国家生物工程技术产业相比,发展空间还很大。从“三九甘露”到抗衰老的“富硒刺梨汁”,九生堂这个“初生牛犊”横冲直撞地进入了生物科技产业。《生物学词典》、《功能性食品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生物化学》、《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组学》、《食品蛋白质化学》、《药学大辞典》等沉甸甸的“砖头块”成了邹远东须臾不离的随身物品,他鹰隼般的目光不停地四处搜索……
1995年初夏,从一个朋友口中无意间说出的“口服白蛋白”几个字,像一道闪电划过他的脑际。邹远东的科技之旅由此开始。
虔诚的“西天取经”
沿途大雨滂沱,雷电追着汽车“轰炸”,整整19个小时,开到上海时,人乏车瘫。在大上海像篦头发似地把科研机构找了个遍,一波三折,终于在偏僻的市郊一家生物研究所找到了研制者之一。邹远东发现这一产品是大分子蛋白质,科技含量不高。所幸交谈中对方又提起一个“肽”字。通过酶把蛋白质大分子分解成多肽,不过还只处于实验室阶段,取名为“生物能口服液”。邹远东激动无比。一直在寻找企业核心竞争力,关注生物行业前沿的他,深知“肽”的价值,也深知蛋白质体外降解成“肽”乃是当前世界生物学正在攻关破解之难题。
所有的生物,从最简单的病毒直到人类,其体内千姿百态的蛋白质结构都是由相同的20种氨基酸组成。科学家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了一类介于氨基酸与蛋白质之间的中间物质———多肽。多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氨基酸以肽键相连的化合物。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人体后,必须经过消化道酶促分解成多肽与氨基酸,才能被小肠吸收。小肽具有为机体提供营养和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双重功效,它几乎影响着人体的一切代谢合成。分子量段分布在1000以下的称为寡肽,分子量1000以上的称为多肽,分子量5000以上的称为大分子蛋白质。小肽具有大分子蛋白质和氨基酸不具备的极强活性和多样性,被称为多肽中的“皇冠”。
在医学界,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运用基因表达法、化学合成法和蛋白质合成法,已研发出不少具有特殊生理、药理特点的肽,如胸腺肽、干扰素、肿瘤细胞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心房肽、神经肽等,有的已开发出药品用于临床。但对生物活性肽的研发还没有实质性突破。在运用分解方法———如酸解、碱解、氢解、电解获得肽方面,收获甚微,固定投资大,周期长,污染严重,终未能实现工业化生产。日本用酸解方法研究出大豆多肽,但分子量在3000以上,产品有苦味,采用脱苦工艺后风味仍差,只作为添加剂用于食品工业。至于能直接口服的多肽终端产品,至今未见任何报道。
邹远东以一个企业家的敏锐眼光,能直接口服的“肽”,是科研探求的“真经”,是企业发展的“秘笈”。
站在“巨人”的肩上
实验室制品“生物能口服液”,是采用从猪的胰脏提炼的胰酶,直接分解家禽的全卵蛋白原液。这在实验室里少量试验时尚行得通,但采取工业化生产就出问题。首先是在工厂敲蛋入酶解罐,污染车间,气味不仅令操作工人难以忍受,酶解时连厂区周围十里方圆都腥味熏天,完全不符合环保;其二是难度大、时间长、不易过滤、获肽率低,由此带来投资巨大、成本过高的问题;其三是终端产品蛋白肽口服液腥涩难咽。
要让“肽”走出“象牙塔”必须自主创新改革配方及工艺流程。邹远东认真研究了人体降解蛋白质模式和过程,得到了很大启示。能否用比较温和、气味芬芳的植物酶替代动物酶?能否用分离纯化及浓缩后的蛋白质粉替代全卵蛋白液?为了求证自己的设想,邹远东查阅了所有能找到的相关资料。一次到北京出差,在旅馆里他无意中看到一本有关食品科学的杂志,里面有篇关于菠萝酶的性能及特点的文章,顿时激发了他的灵感,他像觅宝一样接连跑了十几家废品回收站,把站里的废旧杂志收拣了一大麻袋,连夜挑灯夜战……
当专家们倾听邹远东谈自己的技术思路时吃惊匪浅:这个并非本专业科班出身的企业老总,提出的方案竟然采用了本专业还未涉及的前沿成果,思路开阔如天马行空,措施细密又如蜘蛛织网!
邹远东亲赴上海,订购设备及生产原料,组织投产前的一系列报批手续。就在这最关键、最紧张之际,他相濡以沫的妻子,竟然患病住院。邹远东既要抽时间照料爱妻,又要坐镇生产现场,与专家们一起指挥设备的安装调试,边研究、边小试、边改进,终于将“蛋白肽”一次性试制成功。
1997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则简短消息在国内外多肽领域里引起了关注,消息称武汉九生堂“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将蛋白质大分子分解成分子量240-1000的小分子肽,这是目前世界上利用酶解技术获得分子量段最小、最具活性的小分子肽。”
业内人士都知道,肽分子量越小,“氨基酸链”越短,越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而小肽(特别是氨基酸组成少于6个的寡肽)享有多肽的“皇冠”之美称———因为它所具有的极强的活性和多样性、在人体内所发挥的重要生物学功能,是大肽不具备的。因此,很多肽专家认为:“酶法多肽”标志着我国科研人员在小分子肽的研究方面,已经率先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甚至有些专家认为:“酶法多肽”代表着当今世界肽研究、开发、生产、创新的水平和潮流。
武汉九生堂“酶法多肽”的第一批产品“三九蛋白肽”,是直接从车间装上集装箱发往香港的,一次创汇100多万港币。“三九蛋白肽”是1997年以来历届广交会医保馆里耀眼的亮点,也是1999年中国深圳首届高新技术交易会第一个成交项目,目前该产品已被销售到10几个国家和地区。
武汉九生堂的一个个多肽产品也走上了市场,走进了解放军301医院,走进了拉丁美洲OncoAmerica癌症治疗中心,走进了广交会,走进了香港铜锣湾高档次的商场,远销到美国、英国、印度尼西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一个崭新的多肽产业,从武汉的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向全国辐射……
如今,已成为多肽科学家的邹远东一发而不可收,自主创新思路犹如泉涌。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与一批多年研究肽的老专家一起,根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蛋白质,用不同的酶及配方,在短短几年内研制出200多个分别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减脂肪、抗衰老、抗病毒等不同功能的多肽产品,连续申报了19个国家专利。他的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创新基金、火炬计划、“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63计划项目。同时,工业化生产的技术装备也不断简化,工艺流程缩短,产品投资递减,过去几十人的催化车间,现减至3人,工厂用地从500亩减至50亩。
自己做科普作家
一个科技产品,无论其科技含量多高、价值多大,如果不能把它推上市场变成畅销的商品,就分文不值。马克思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从产品到商品是一个飞跃,如果不能实现这个飞跃,跌下来摔碎的将是生产者本身。
推销一种新科技产品,难度之大,甚至会令一些推销高手束手无策。推销失败,又往往成为企业老总的“滑铁垆”。很多同行十分不解的是:武汉九生堂的多肽产品为何一投产就被市场接受?邹远东究竟有何“秘诀”?
武汉九生堂第一批生产的“三九蛋白肽”,是直接从车间里装上集装箱运往香港的,一次性卖给一位港商,创汇100多万港元。在记者的追问下,邹远东叙述了推销的经过:一次在香港认识了那个名叫郑荣成的港商,他的五弟得了肝炎又传染给母亲,两人常年吃药身体虚弱。邹远东就赠送了几箱试生产的蛋白肽让他试试,不料康复效果出奇的好。那个港商一下子就订购了2万盒,销售一部分,自己和亲友服用大部分。3个月后,万没料到的奇迹发生了:年已47岁、因精子成活率低到处求医仍不得子嗣的他,竟让妻子怀了孕,足月后产下一子。夫妇俩激动得硬要赠送邹远东个人100万港元,邹坚辞不受。于是一连3届广交会,这夫妇俩就抱着儿子坐在九生堂的摊位上“现身说法”,邹远东赶都赶不走。
像这样的典型病例,在九生堂有上千个。
“产品要在市场上站住脚,质量过硬是第一诀窍。客户不是傻瓜,都会货比三家。吃了确实有效,还想吃,产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有的产品刚上市还可以,有了点名声就偷工减料,那是自掘坟墓。”“多肽是高科技产品,又是新产品,要让普通老百姓接受,还要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多肽知识。首先要使自己成为科普作家,把自己的科普知识与市场及老百姓结合。这些年九生堂和我个人在这方面不遗余力。要说‘秘诀’,这也算一个吧。”邹远东说。
2005年6月,新华网浙江频道转发了《当代经济》杂志的一篇报道:《“酶法多肽”“倾倒”温州企业家》。其中叙说6月2日,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特邀邹远东先生,去作了一场题为“酶法多肽———21世纪生物科技产业的热点”的科普讲座。温州的企业家大多是农民、渔民出身,许多企业现仍建在农村。按照邹远东的思路,“酶法多肽”可就地取材,把皮革加工的边角料深加工为“胶原蛋白肽”;把蚕丝或丝产品的边角料深加工为“丝蛋白肽”;用海鱼生产“鱼蛋白肽”和“环肽”;将香芋做成“香芋多肽”……既提高了当地农副牧渔产品的附加值,帮助农民致富;又使一大批企业由传统向高科技转化,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由单个分散向集约化转化,促进温州产业和企业向更高层次提升———此思路被邹远东称之为“事关十亿农民的点金大产业”,它就像一块强磁铁,吸引了众多温州企业家的兴奋点……
像这样的科普讲座,近6年不下200场,行程20多万里。大学、大医院、大商场、展销会,讲座深入到各个领域,每场报告会前,邹远东都要针对不同对象做充分准备,几乎每场报告会都“所向披靡”。
在第89届广交会上,香港金宝岛集团的董事长梁思谋先生听了邹远东的演讲非常激动,他说:“本次广交会上,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生动、具体、通俗易懂的多肽知识。”梁思谋将他在香港的中层以上高级职员全部带到广交会展馆九生堂展位,再次请邹远东讲述多肽知识,加之其他外商,展位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1997年以来,邹远东连续出版了3本关于多肽的科普读物,发表了300多篇、500多万字的论文与科普文章,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多肽的十大吸收机制、酶法多肽的十大技术创新以及多肽的六大绿色属性,其中许多文章被国内外各大网站和2000多家媒体转载。
刷新世界纪录
据有关医学资料记载,“肽”是两个以上的氨基酸以肽键相连的化合物。通过肽键,成百上千个氨基酸连接成蛋白质分子。蛋白质分子进入人体后并不能被直接吸收,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酶及酸碱物质分解成单个氨基酸与小分子肽———即多肽,才能被肠壁吸收。“酶法多肽”技术成功地模拟了这个过程,它的产品是各种多肽口服液。
听上去很简单,实际上为了破译多肽之谜,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在人类研究多肽长达100多年的历史上,至少有4项研究成果摘取了诺贝尔奖:1955年,美国科学家因首次合成多肽激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77年,美国科学家因发现大脑分泌的多肽类激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1984年,美国科学家因发明多肽固相合成法,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2004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该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两位科学家和一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蛋白质降解的作用。
因此,当报纸刊登了武汉九生堂“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将蛋白质大分子分解成分子量240—1000的小分子肽,这是目前世界上利用酶解技术获得分子量段最小、最具活性的小分子肽”这一简短的消息后,立即在国内外多肽领域里引起关注。
在这之前,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运用基因表达法、化学合成法和蛋白质合成法,已研发出许多肽,有的已开发出药品用于临床。但在运用酸解、碱解、氢解以获得肽方面,收获甚微,固定投资大,周期长,污染严重,风味差,终未能实现工业化生产。武汉九生堂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采用现代生物催化、蛋白质降解技术生产出“多肽”终端产品的企业,而且肽产品的分子量稳定地分布在800—200之间,氨基酸链均由2—6个氨基酸组成、绿色属性等方面刷新了世界纪录。生产的大豆肽无苦味,解决了世界上生产大豆肽有苦味的科技难题,给世界提供了检测肽的崭新方法与技术。
对人类的杰出贡献
邹远东在酶法多肽的研发、生产、实践中最突出的贡献是他的十三大发现:在对哺乳动物的喂养和解剖中,发现他们的小肠末端有大量的小肽聚集,试验表明动物吸收蛋白质的形式主要是以小肽吸收的,这一发现创新了近一个世纪来的科学认为动物吸收蛋白质的主要形式是以氨基酸形式吸收的这一主要理论;在以小肽喂养动物的科研实践中,发现了酶法多肽具有不需消化、直接吸收、吸收时不需耗费动物能量、优先吸收、吸收速率较氨基酸快70%%、在动物体内合成蛋白质率较氨基酸高26%%、具有载体作用,它将其他营养物质载在本体上输送到人体各部位、各系统组织,肽自身具有能量,以自身的能量迫使动物体吸收、作为神经递质,在动物体传递信息、作为运输工具,将各种常量元素、微量元素输送到动物体各细胞组织、吸收时不会发生与其他营养的竞争、相克及抵消;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了,机器摩擦可产生食物蛋白降解所不能产生的肽;在生产实践中还发现,由于机器转速和摩擦产生的温度不同,可产生仅食物蛋白质降解所不能获得的生理功能多样的肽;发现了人体吸收蛋白质的最佳机制是肽和氨基酸的混合物;发现了多肽优于氨基酸,氨基酸是单个的,而多肽是“氨基酸链”,较氨基酸更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发现了酶法多肽区别于其他多肽的极强活性和多样性,特别是小肽,其分子量小、所组成的氨基酸链短,可直接补充人体蛋白,在人体蛋白新陈代谢中发挥作用并发挥生理功能;在进行动物试验的实践中发现了用生物酶催化各种不同的食物蛋白可预防和医治各种不同的“现代病”,它与中药和西药及其它保健品不同的是:它具有分子量小、易吸收、活性强、生理功能明显,既没有西药的化学毒性,也没有中药的植物毒性,是21世纪的营养及保健珍品;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了模拟人体合成肽模式进行体外合成肽是合成肽的最佳模式;在对肿瘤放化疗病人临床实验中发现:蛋白质降解的全卵蛋白肽具有升高白细胞、抑制肿瘤细胞、提高放化疗疗效、延长肿瘤病人的存活时间,具有优于同类产品的作用;在对肾病病人的服用临床实验中发现:对因肾膜损伤、不易服用大分子蛋白质患者,分子量在1000以下的酶法小分子活性肽是这类患者的最佳蛋白补充剂;在以酶法小分子活性肽对植物的试验中发现:可促进植物的超常生长和使果实硕大;在对动物的喂养中,发现酶法小分子活性肽可提高动物免疫力、抗菌、抗炎、抗病毒。
渴望做大科技产业
“有人说,武汉九生堂和你本人的名声大振,是从抗击‘非典’开始的。”
“这样说也没错。”邹远东很坦然,“但正如谚语说的,‘机会只等待有准备的头脑’。”2003年4月29日,就在“非典”最猖獗的时刻,中国科学院在网上发表了《多肽有望阻止“非典”》的文章,有关专家也提出:可借鉴艾滋病治疗经验,利用合成的多个氨基酸链即“多肽”,阻止非典型肺炎病毒入侵人体细胞。
这两则消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武汉九生堂的多肽产品,一时间成脱销之势。此时的邹远东作出了惊人决定:“九生堂”所有上市的多肽产品不但不涨价,反而降价50%%!对有特殊困难的单位打三折销售,“让更多的人能够买得起,吃得上。”九生堂把该通知发给了它在全国的经销商,同时给零售商以补贴;对有些地区和单位,主动放弃原来的现款现货规定,先铺货再收款;对重点流行区域,邹远东干脆赠一部分货以解燃眉之急。
有一位经销商,已将货款打到九生堂的账上长达一个月,但当邹远东得知他们的销售价格将高出供货价的7倍之多、而且不听劝说一意孤行时,邹远东愤然将其近30万元货款全部退回,终止合同并取消其经销商的资格。邹远东说:“宁愿自己不赚钱,也不让这些人发国难财。”
“非典”结束,九生堂算了一笔账,就上述降价措施,企业几乎没有赚钱。“非常时期,我们让利给人民,就是给国家分忧,没什么心疼的。”
邹远东出生于湖北省应山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少年邹远东是县某文艺轻骑队的“台柱子”,入伍后,从当师长警卫员,到师报道组宣传干事,到解放军报社记者,先后发表新闻作品及报告文学3600余篇,受到各种奖励58次。1979年他被部队派到湖北省委办公厅从政,当过湖北省委书记的秘书,当过工业、交通、外贸处长。在经济改革的大潮席卷中国大地时,他下海经了商。
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这就是邹远东的性格特点。“如果只想着个人淘金,我可能早已是千万富翁了。”邹远东对记者说,在他的心目中,“酶法多肽”的专利首先属于中国。
10年了,为了“多肽”事业,他牺牲了太多个人的利益,为了推销产品,他两次遭车祸断了胳膊和尾骨,死里逃生。最令他愧疚的,是因为全身心投入工作,无法顾及妻子和家庭。妻子张群因积劳成疾,患上了癌症。在遗体告别仪式上,邹远东凝望着英年早逝的妻子的遗像,回想着妻子为支持他的事业付出的青春和心血,这位从不掉一滴泪的汉子,再也忍不住情感的冲动,哭得惊天动地。
“酶法多肽”事关十亿农民的“点金大产业”。邹远东渴望为国家开发一个“酶法多肽”大科技产业,挖一个大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