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制药界对多肽类药物的关注不足。而随着2012年FDA批准6个多肽类药物的上市,加上这类药物自身在研发、生产等方面的技术壁垒均介于小分子和生物药之间,因此,业内认为,多肽类药物的研发或迎来新一轮的研究热潮,未来可能有越来越多的药企投入其中。在此情况下,我国多肽类药物市场(包括仿制药和创新药)前景如何?
网友疯狂的拳头回应:国外多肽制剂公司基本上是创新药公司,如礼来的艾塞那肽等,梯瓦等仿制药公司也有所涉足,但都没有很好的表现,主要制约在于原料。国内多肽做得不错的药企有深圳翰宇、海南中和等,但多以仿制药为主。从技术上说,国内在结构较为简单的仿制多肽类品种上做得不错,复杂多肽合成则较国外在质量控制、收率和成本等方面有一定差距。
网友kai67419回应:国内这类仿制药的前景较为广阔,目前的生产厂家不超过5家,涉及品种逾10个。目前的最大缺陷在于,有关多肽类化合物的技术审评的相关平台没有形成,因此,如果药企有意开发,则需要通过小分子肽的申报与药品评审中心互动建立相关技术平台,方可做进一步的工作,而这也正是仿制工作的意义所在。至于创新,则建议直接做大分子肽。
网友luming525回应:新药不敢说,仿制药研发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成本低廉的研发投入和立杆见影的治疗效果,而多肽类药物一样都不占,所以前几年药厂不会倾心于这个方向,近两年热度大增更像是没有更好的选择。另外,在制剂生产中,其成本更让药企缺乏市场竞争力,注射不如口服,在有小分子化药竞争者的情况下,多肽类药物并无优势,做成预灌充的制剂成本更是高昂。
网友SBC123回应:国内的研发还是有盲从性,优秀企业跟随国外趋势,二流企业学习国内优秀企业,所以任何的研究热点一出来都引起药企的“一窝蜂”。事实上,多肽类药物在国外并非热点,而更多的是被理性地看成一类利基产品。另外,目前多肽类较小分子和大分子,也没有系列重磅产品群,多是点开花,没有面效应,故研发不算热烈。(以上观点来自国内某知名论坛)